在线翻译 繁体版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思想学说
汉族心里的万里长城和缺口 (3)

(三)偏见矛盾和双重标准

 

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两岸三地依然有一大堆食古不化、见识短浅、大汉沙文主义根深蒂固的脑残喷子们在网站上大放厥词、妖言惑众,其观点凸现出充满偏见和矛盾的双重标准。

 

提到满清,喷子们除了嘲讽清末的腐败无能外,还会拿扬州十日大屠杀做文章;说到蒙古,网上批评其野蛮残暴的不胜枚举,还针对外蒙独立口诛笔伐;两个具有辉煌历史的马背民族被这批大汉爱国贼们喷得一无是处————

 

然而说到清初的强盛和元朝辽阔的版图满族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成吉思汗又变回成“中国人”极端的双重标准让人不明白判断的基准到底在哪里?

 


所谓“两岸一家亲”,类似的现象在对岸台湾也如出一辙:

 

在汉人大举移民以前,台湾原住民大致区分为主在高山的高山族和住在平地的平埔族。清朝时期将其通称为“番”(带有歧视性的称谓)。高山族骁勇善战生猛难驯,除了和汉族有限的以物易物外几乎没有交流,又被称为“生番”;而平埔族则较为温和,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故称之为“熟番”。尽管清军曾多次讨伐过高山族,却毫无成果。逼不得已放弃后和高山族划定互不侵犯的界线,禁止民众进入“番界”。若有人擅入原住民的领地而被高山族“出草”(砍头),那后果自行负责,清廷不承担任何责任。

 

长期以来,台湾汉人领教过高山族的威猛,深怕遭遇不测而不敢闯进写有“禁入番界”牌子的区域。

 

清朝末年,发生过这么一件意外:

琉球的渔民遭遇台风而漂流到台湾南部,他们无意间闯入高山族牡丹社的领地而遭到原住民的围杀,结果全军覆没。

 

当时的明治新政府向清廷讨说法,清廷所给的答复是:
化外之地蛮夷之民,非大清能力所能及”!

 

得不到赔偿的日本索性派军远征,尽管侵犯了清朝的领土,但由于攻打的是“番界”,清廷放任而视若无睹————

 

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虽然日军靠火力优势压制住高山族,但与原住民之间依旧存在着矛盾,后来爆发了雾社事件,堪称日帝统治期间死伤惨重的大规模暴乱

 

无独有偶的,台湾汉人对原住民的看法也存在着充满偏见和矛盾的双重标准:平时因习俗和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对其冷嘲热讽,甚至还歧视性地称之为“番仔”,但一说到牡丹社和雾社事件时,那个昔日令汉人闻之色变的“生番”又变成了“中华儿女”或“勇敢的台湾人”!?

 


最后举日常用语来总结:

普通话里的“胡说八道”、“胡言乱语”、“胡作非为”,其来源就是出自通称为“胡”的北方游牧民族。

台语(闽南语)里的“番癫”,描述人的性格蛮横而不可理喻。其来源就是出自针对原住民的歧视性用语“番仔”。

 

可见汉族心里长年来对少数民族的偏见是多么地根深蒂固。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