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翻译 繁体版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林海和草原
西伯利亞—文明與自然的碰撞

 

 

  《蘇武牧羊北海邊》為眾人熟知的故事,身為漢朝使節的蘇武因受部下連累,被匈奴放逐到遙遠的北海。單于威脅他說:“等到公羊生小羊羔後你才能回去!”。這傳說中的北海,就是今日的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

    關於西伯利亞,有這麼一則誇張的笑話:某人在冬天說的話因為太冷被凍住了,直到春天解凍了才聽到他說了什麼。這片廣大的極寒之地,給人原始而荒涼的印象。

    這裡曾有許多遊牧民族活躍的足跡。如史前的匈奴,唐代的突厥,蒙古元帝國等等。後來成為俄羅斯領地後,逐步地開拓注入了文明的建設。它既有現代的文明,也保有現代文明人類所失去的美好自然。值得到各地一探來龍去脈。 

 

# 特色縱覽

 

位置和人口組成:

   西伯利亞,俄文:Сибирь ,英文寫法:Siberia。是俄羅斯境內北亞地區的一片廣闊地帶。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迄太平洋,北臨北極,西南抵哈薩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與中國、蒙古和北韓等國為鄰,面積1276萬平方公。人口約4000萬。俄羅斯人占80%以上,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約占5%,其他有韃靼(塔塔爾),楚瓦什,埃文基(鄂溫克),科米、雅庫特、圖瓦,那奈,布雅特,愛奴,愛斯基摩等共計一百多個民族。 

氣候:

   以寒冷著稱,北半球的兩大“寒極”均位於此。大陸性氣候顯著,自西向東逐漸增強,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局部地區高溫亦曾超越45℃。年均氣溫低於0℃。東北部雅庫特地區的絕對低溫是-70℃。

資源:

    資源豐富多未開發。蘊含豐富的天然氣、石油、黃金、金剛石、木材、皮毛、野生動物、魚類,在許多大河上建有重量級的發電站。

貨幣名稱:

  俄羅斯盧布,兌換匯率:1美元兌換30.843盧布。(2011年11月初)

 時間帶:

  非常寬廣,從最東邊的堪察加GMT+12(早於台灣4小時),到西邊的葉卡捷琳堡GMT+5(晚於台灣3小時)。有夏季時間,調快1小時。

 國際電話碼 : 7 

 

(備註):因受限於繁簡字體轉換系統,標記藍底顔色的字在繁體版會出錯,正確字樣請參照簡體版爲準。不便之處請見諒。

 

# 說古道今

 

# 諸遊牧民族久遠的足跡

   從史前時代開始,這裡就是許多遊牧民族生活的天地。漢代的匈奴,魏晉南北朝的胡人,唐朝的東突厥,都曾經在此活躍或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強大帝國。東突厥在與唐朝的交鋒下敗陣後逐漸式微,這裡又回歸部落分治的形態。到了元代再度一統,諸部落臣服於蒙古帝國麾下。元朝式微後這片廣闊的大地再度分裂,各個部落群雄割據。直到後來俄羅斯的崛起,掌握了這片大地數百年之久而穩如泰山。

 

# 所謂“韃靼(塔塔爾)的枷鎖”  

   

  去過莫斯科的人絕對會造訪地標性的名勝:紅場。佇立在廣場的聖瓦西教堂,甚至是克姆林宮。其實都和遊牧民族有著緊密的關聯。要瞭解其中奧妙,必須回溯到13世紀蒙古王朝的欽察(金帳)汗國。

 《 欽察汗國的由來 》

   蒙古西征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戰役的主角其實並非蒙古人。而是先前被其征服的庸兵。

   特別是針對東歐的戰役,身為少數派的蒙古人仅擔當督之責。而作為先鋒部隊拼命殺敵的,多半是來自中亞的突厥士兵。

   戰事平定後,蒙古王朝面臨少數統治多數的困境。治理手段也必須採取間接方式。在西征中立功的突厥將士受到提拔,和蒙古人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由於當地大多為欽察系突厥人( Кипчак, Kipchak ),因此讓欽察人協助蒙古人統治各地部落。於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受封的汗國被稱為“欽察汗國”(又稱為金帳汗國,Алтан Ордын Улс)。

   有趣的是:長此以往,位居最高統治階層的蒙古貴族和欽察系突厥人產生了融合。身為少數的蒙古後裔,猶如滄海一粟,被淹沒在突厥人的世界。幾代以後,在宗教和語言上都徹底被“突厥化”,說突厥語,信奉伊斯蘭教。這些統治階層就成了俄羅斯人眼中的“韃靼”。

   儘管韃靼(塔塔爾)一詞起源於蒙古,但在俄羅斯境內,這些被稱為“韃靼” (塔塔爾)的少數民族,其實是以欽察系突厥人為主體而構成的。

   當時俄羅斯各地的大公們必須向欽察汗國納稅服役,受到嚴格的監控。前後長達260年之久。這段歷史被稱為“韃靼(塔塔爾)的枷鎖”。

 

#  掙脫枷鎖的解放之路

   14世紀後半,元帝國出現動盪。各汗國之間糾紛和征戰不斷。欽察汗國也不例外,到了15世紀中期開始分裂。各自称王自立門戶,朮赤後人兀魯-默罕默德在喀山建立喀山汗國 (Казанское ханство)。掌控伏爾加河流域一代,繼續執行對俄羅斯大公們的支配。而俄羅斯諸大公們也逐漸抬頭予以還擊,兩者的攻防對抗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

   16世紀後,喀山汗國內部的分裂加劇,莫斯科公國趁機扶持自己的勢力滲透其中。終於在1552年,沙皇俄國(原來的莫斯科公國)的創建者雷帝伊凡四世率軍擊潰了喀山汗國,完成了徹底的民族解放。為了紀念這光榮的勝利,在莫斯科紅場建立了聖瓦西教堂留念。這座東正教堂成為莫斯科觀光的象徵地標。

                                                   喀山汗國版圖(淺色部分為其勢力範圍)

 

# 哥薩克騎兵的東征之旅:攻克西比爾汗國

秋明(Тюмень):西伯利亞的發源地

今天的西伯利亞(Сибирь)一辭,來自於當初的西比爾汗國(Сибирское ханство)。也有一說是出自古代遊牧民族“鮮卑”的諧音。依照原意指的是廣大的平原。該汗國位於今天俄羅斯的秋明州。

 

西比爾汗國版圖(綠色部分)

   金帳汗國瓦解後,這個地處於西伯利亞西部和烏拉爾山脈東邊的區域也自立為王。不具蒙古王室血統的當地首領台不花別吉(Тайбуги)創立了西比爾(西伯利亞)汗國。但後來朮赤第五子昔班(шипан)的子孫阿布海爾汗(Абу-л-хайр),其勢力入侵該地,趕走了台不花別吉的接班人。此後汗國就圍繞在台不花別吉派和阿布海爾派兩大勢力的鬥爭之中。雙方曾經相互殺死敵首並從對方手中奪回統治權。

    而對於征服了喀山汗國的沙皇俄國而言,曾經隸屬喀山汗國,有著“第二喀山”稱號的西伯利亞汗國猶如芒刺在背。韃靼的殘餘勢力威脅依然存在,必須徹底解決。伊凡四世任命葉爾馬克( Ермак )為哥薩克騎兵隊總督,開啟了東征之旅。

                          

哥薩克騎兵隊總督葉爾馬克                                                  葉爾馬克總督東征圖

   1555年,台不花別吉派的野迪戈爾汗(Едигер)求助於沙皇俄國出兵對付阿布海爾派的庫楚穆汗(Кучум)。俄方開出了納稅稱臣的條件,野迪戈爾汗答應並臣服其麾下。然而庫楚穆汗依然頑強抵抗。他抓捕並處決了野迪戈爾汗的兄弟和親信,還拒絕向沙俄納貢。然而明白軍力上的差異後漸漸轉變路線,軟硬兼施和哥薩克騎兵隊周旋了將近20年。

    1582年,葉爾馬克成功地分化庫楚穆汗的勢力。哥薩克騎兵隊攻入喀什力克城(Кашлык,今日秋明州的第二大城托博爾斯克的近郊)。庫楚穆汗被迫流亡。西伯利亞汗國從此被併吞。

 

# 進一步向東擴張和移民潮的蜂擁而至

   16世紀末,秋明一帶穩定了之後。哥薩克向東擴張的目標就瞄準在葉尼塞河流域。除了清剿韃靼勢力外,西伯利亞廣大的資源(如皮毛,礦產)更是一大誘因。

 此時的沙皇俄國已經改朝換代,原來的留力克王朝被羅曼諾夫王朝取代。沙俄又被稱為俄羅斯帝國。

   1628年,行政長官的安德列-杜本斯基(Андрей-Дубенский)帶著少數(50名)的哥薩克騎兵來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冒險,憑藉著出眾的外交手腕,和當地遊牧民族簽訂和平協議並建立起騎兵隊城寨。平和且圓滿地達成了任務。此後騎兵隊陸續來此拓荒,沙俄實力進駐並掌控了葉尼塞河流域。

    壓制了韃靼勢力,越過葉尼塞河再往東的哥薩克騎兵拓荒之旅就輕鬆多了。1661年,行政長官雅可夫帕哈波夫帶領哥薩克騎兵隊來到貝加爾湖畔開墾,在伊爾庫茨克建立了城寨。不久隨著和蒙古,中國(清朝)的貿易往來而逐漸興盛。進入17世紀後,前來西伯利亞拓荒的俄羅斯民眾大幅增加。除了皮毛和礦山等資源的吸引外,不堪農奴制壓迫而逃亡的農民,發配到極寒之地服刑的流犯也是一大群體。如此一來,沙俄便牢牢地掌控了西伯利亞。直到後來的蘇聯和現今的俄羅斯。

 

# 極寒之地的神秘面紗

 

流犯們的聚集之地

   以前有個笑話:西伯利亞的特產是犯人和監獄。其實這是有典故的。

   早在18世紀,沙俄在西伯利亞發現礦山後,就想利用犯人從事建設的一食二鳥之計。一方面減輕皇室的獄政負擔同時對人民起到威懾的作用。畢竟翻過了烏拉爾山脈氣候急速降溫,在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戶外從事勞動是難以想像的折磨。

    隨著礦山的新發現,勞動力的需求量激增。流犯甚至都不夠,還得從國外招工。當時除了少數的外國工人外,大部分的勞工都是被流放的犯人。

   到了蘇聯更是繼承了這種傳統,史達林(斯大林)曾大力運用流犯從事基礎建設。再加上二戰時期抓獲的日軍戰俘,西伯利亞的基礎設施就這麼在各地落實。

 

# 蘇聯解體後逐步解禁

    除了流犯外,廣大的資源和秘密軍事基地的存在也成了加強管制的一大原因。蘇聯時期不少地區(如雅庫特(沙哈)共和國,海參威,薩哈林(庫頁島)等地)別說是外國人不得進入,連蘇聯公民都得有通行許可證才能出入。

    解體後,西伯利亞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而活躍。這些被限制的區域也逐步對外開放。尤其是少數民族共和國也積極展開對外交流,拓展自我的空間和舞台。

  

# 那些地方那些事

 

# 1. 喀山(Казань):韃靼人的大本營

# 2. 秋明(Тюмень):西伯利亞的起源地

# 3.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Красноярск ):東進的一大據點

# 4. 伊爾庫茨克(Иркутск):流犯們建立的小巴黎:

# 5. 塔利茨(тальцы)民俗村:多元文化的建築群體

# 6. 貝加爾湖(озеро байкал) ,安加拉河與葉尼塞河:

# 7. 鐵道始末

# 8. 布里亞特( Бурятия ):最北邊的佛教寺院

 

# 1. 喀山(Казань):韃靼人的大本營

   這裡位居伏爾加河的中游,雖然不屬於西伯利亞,但在俄羅斯和西伯利亞各個遊牧民族間扮演著橋樑般的關鍵角色。就是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首府喀山。

    除了上述的莫斯科聖瓦西里教堂外這裡也有座克姆林宮。在俄語中,克姆林宮指的是“城堡宮殿”。伊凡四世除了在紅場建立聖瓦西教堂外,在韃靼人的老家也建立了象徵沙皇俄國權威的克姆林宮。

            

   喀山的克姆林宮                                         復原完成的庫爾沙立夫清真寺

   城牆開始建造於1556年,內部有各個時代的多樣建築物。全部是18世紀以後所建造。如修姆比克寶塔(Башня Сююмбике),布拉格維申斯克教堂(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ий собор),總督宮殿(Губернаторский дворец)等等。其中最新也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為上世紀末(1996年)復原完成的庫爾沙立夫清真寺(мечеть Кул Шариф)。依照史料修復而成。它曾經是16世紀前韃靼人的宗教和教育中心,在戰爭中被伊凡四世的軍隊摧毀,圍繞著它有很多傳說。而之所以命名為庫爾沙立夫,是為了紀念最後一任伊瑪目(伊斯蘭宗教領袖)。如今它依然是喀山的中心和韃靼斯坦的象徵。

 韃靼斯坦共和國國旗

韃靼斯坦共和國徽

# 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 (Республика Татарстан)

位置和面積:

   地處俄羅斯東歐平原,面積6萬8千平方公。兩大河流伏爾加河與卡馬河流經其中。南北長290公,東西寬460公,首府喀山市據莫斯科797公。東邊和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西邊和楚瓦什共和國;南邊和奧倫堡州,薩馬拉州,烏里揚諾夫斯克州;北邊和馬里埃爾共和國,基洛夫州,烏德莫爾特共和國接壤。

人口和民族分佈:

   總人口378萬。其中首府喀山市114萬人。少數民族塔塔爾(韃靼)占了多數(5成以上),俄羅斯人占了4成,其餘為楚瓦什等民族。 

 

 

# 2. 秋明(Тюмень):西伯利亞的起源地

   秋明一詞的原意,據說起源於蒙古語圖孟(түмэн,1萬的意思)。意味著當時該地有一萬戶的聚落。

   首府秋明市則建造於1586年,當初也作為哥薩克騎兵東征的另一個據點。直到19世紀末期才超越托博爾斯克成為首府。到了蘇聯時期因發現了油田而帶動了經濟的飛躍。石油儲量相當豐富,成為集製造和重工業於一身的產業大都市。

   關於秋明還有則趣聞:二戰期間,蘇軍為了保護列寧遺體,曾將其棺木秘密地運到秋明近郊埋葬。等勝利凱旋後才返回原地。而當時秋明作為後方補給的重鎮,聚集了許多醫護人才為傷者治療。有“醫院都市”的稱號。

   在秋明州的第二大城托博爾斯克( Тобольск )市內,也有座克里姆林。其歷史要追溯到前面的哥薩克騎兵東征。

山腰上的托博爾斯克克姆林宮  

   哥薩克騎兵總督葉爾馬克攻下西伯利亞汗國首都喀什力克城後,在近郊的托博爾斯克建造了克里姆林象徵沙皇俄國的全面勝利。此後,這座易守難攻的城堡就成為沙俄東征的前哨站。在沙俄時期曾經是本地的第一大城。而原先的西伯利亞汗國首都喀什力克則因為庫楚穆汗的逃亡而急速沒落。只留下少許當時的遺跡和零星的村落。

   從秋明前往托博爾斯克的公路上,遠遠就能望見這座佇立在山腰的克里姆林。內部有哥薩克騎兵的尖柱城堡,鐘樓,教堂,總督宮殿等等景點,多為17,18世紀的產物。創建者葉爾馬克總督的庭院和肖像也在城堡週。

秋明州州旗

  州徽

# 俄羅斯秋明州  (Тюме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

位置和面積:

   地處烏拉爾山脈東邊,屬於西伯利亞西部。面積143萬平方公,其中漢特-曼西自治區52萬平方公,亞瑪爾-涅涅茨自治區75萬平方公。東邊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托木斯克州;南邊和鄂木斯克州,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庫爾干州,西邊和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科米共和國,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接壤。是全俄羅斯面積第三大的行政區。

人口和民族分佈:

   總人口343萬,其中首府秋明市61萬。主要少數民族有塔塔爾(韃靼)族,楚瓦什族,涅涅茨族,曼西族,烏克蘭族等等。

 

 

# 3.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Красноярск ):東進的一大據點

  把西伯利亞分為東西兩邊的葉尼塞河,自古以來這裡是許多遊牧民族的牧場。河畔最具代表性的都市就是此地。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名稱是當初哥薩克騎兵的開拓先鋒:安德列杜本斯基所創。原意為美麗的懸崖(Красны-Яр)之意。如今這座城市雖然見不到當初的城寨,但杜本斯基的銅像還佇立在市中心。

  19世紀以後,這裡也成為流犯的服刑所。流犯的比例在當時很高。連革命導師列寧都曾經被流放至此。

 

# 文學家靈感的來源:斯濤布自然公園(Заповедник Столбы)

   這裡位於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郊,有各種奇妙的巨大岩石,形狀詭異而有趣。這裡棲息著許多種珍奇動植物,被列為紅皮書。這裡曾經是成為很多詩歌和小說的題材發源地。這裡還拍過許多電影,有著“藝術家心靈的源泉”的稱謂。奇形怪石猶如高山峻嶺,在遼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實數罕見,它就是已經被列為保護區的斯濤布自然公園。

         

                     奇形怪狀的岩石引人遐想(1)                       奇形怪狀的岩石引人遐想(2)

            

                                      奇形怪狀的岩石引人遐想(3)   奇形怪狀的岩石引人遐想(4)

奇形怪狀的岩石引人遐想(5)

   園地總面積1萬3千公頃,主要景點區面積47公頃。最大的看點是很多超過百米高,屬於風化後的花崗石巨岩。它們每個都有自己的名字,是當地人命名的。而園內數以百計的珍奇動植物也屬於泰加原始森林(西伯利亞針葉林)的特有物種。可乘坐纜車登上山頂的瞭望台觀看全景。

   本園區設立於1925年,由當地民眾自發性宣導建成。除了一般旅遊觀光外,也是攀岩的天然訓練基地。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旗

 邊疆區區徽 

# 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Красноярский Край)

位置和面積:

   位居西伯利亞平原正中央,面積236萬平方公,(其中埃文基(鄂溫克)自治區77萬平方公,泰梅爾(多爾幹-涅涅茨)自治區86萬平方公),東邊和雅庫特(沙哈)共和國,伊爾庫茨克州;南邊和圖瓦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西邊和秋明州,克麥羅沃州接壤。為全俄羅斯第二大行政區。

人口和民族分佈:

   人口289萬,其中首府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96萬。主要少數民族有塔塔爾(韃靼)族,楚瓦什族,鄂溫克族,柯爾克孜族,涅涅茨族等等。 

 

 

# 4. 伊爾庫茨克(Иркутск):流犯們建立的小巴黎:

         

               昔日的伊爾庫茨克(1)                                            昔日的伊爾庫茨克(2)

   說到西伯利亞的犯人,這裡是典型的代表。

沙俄倒台的前兆:十二月黨人事件

   農奴制是造成沙俄 (羅曼諾夫王朝)垮台的一大禍根。特別是18世紀後半期以來,有變本加厲的現象。貴族非但大權在握為所欲為,農民則遭受更嚴重的剝削。後雖經過少許改革但慘狀依舊。終於到了19世紀爆發。然而發難者並非農民,而是年輕的貴族子弟。

   1825年12月14日。百余名貴族青年聚集聖彼德堡的廣場,要求王室廢除農奴制並制定憲法。結果參與者紛紛遭到逮捕,124人中有113人被判刑流放到嚴寒的西伯利亞。其中大多數都來到伊爾庫茨克和赤塔服刑。這就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事件》。

 

 十二月黨人博物館

最受人民愛戴的“犯人”

   儘管服刑中得做苦役,行動受到嚴密監控,還必須與家人隔離。但十二月黨人們並未喪志。他們竭盡所能,發揮專長造福民眾。有人義務辦學,有人把自家的農作物(每個流犯分配到15畝田地以自力更生)與他人共用,有人免費醫療服務(分發藥品給患者)……,長此以往得到當地人的敬重和信賴。甚至連監管他們的官員也對其深表同情。

 官員們也甘拜下風

   本市有“西伯利亞的巴黎” 之美稱,除了先天的青山綠水,應該歸功於十二月黨人們的建設。當時市中心人行道的鋪設,安加拉河畔的鞦韆和遊園會,廣場的音樂會,詩集發表會,演講等等……,都是在其指導下完成的。據說來捧場的官員,警察,甚至憲兵都大有人在。他們的活躍為伊爾庫茨克市注入了新生命。

 

        沃爾孔斯基舊宅                  

對後世影響甚巨

  如今在伊爾庫茨克市內保存著兩處十二月黨人的府邸。內部陳列著各種文獻和展示品,成為博物館( дом музей декабристов ) 供遊客參觀。一座屋主為特魯別茨基(Трубецкии),另一座屋主是沃爾孔斯基(Волконскии)。

  十二月黨人的事蹟對俄國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特別是著名詩人普希金和萊蒙托夫都受其事蹟感動而對沙俄皇室嚴加撻罰。 

 

 

# 5. 塔利茨(тальцы)民俗村:多元文化的建築群體

   坐落於伊爾庫茨克市郊,介於伊爾庫茨克市和貝加爾湖之間。是一座大型的野外村落博物館。占地67公頃。其形成也有段有趣的經過:

  這裡有超過四十個文物景點,8000件以上展示品。各式各樣木造的建築物呈現出當時的原貌。有民宅,碉堡,哥薩克騎兵的城寨,布亞特式的木造氈房,學校,教堂等等。多為17-20世紀的產物。民俗村內還有各少數民族(如布亞特,鄂溫克)現場演示其傳統生活並展示其工藝製品。其實這些景點大部分是後來遷移過來的。

   1966年,州政府執委會決定:有鑒於興建安加拉河水力發電站,必須把近處的文物古跡集中到一處設立一個綜合博物館。

           

                        木造房屋群體                                                      少數民族的節日舞蹈

              

                   即天然又耐久的建築                                                          城寨碉堡

   這附近早在18世紀,就有瑞典學者來此設立玻璃工廠。商品曾經由俄羅斯商人出口到美國的阿拉斯加島。接手的後人還將其擴大為磁器工廠。後來隨著水力發電站的建成而搬遷,如今在博物館內能看到部分相關的展示品。

 伊爾庫茨克州旗

 

# 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 (Иркутская Область)

位置和面積:

   地處東西伯利亞,面積76.8萬平方公,泰加原始森林和高原占了很大的區域。北鄰沙哈(雅庫特)共和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東部和赤塔州;南部和布亞特和國,圖瓦共和國接壤。這裡是全俄羅斯第五大行政區。

人口和民族分佈:

   人口258萬。其中首府伊爾庫茨克市人口58萬。主要少數民族有布亞特,塔塔爾(韃靼)族,楚瓦什族等等。

  影音文件觀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5ODM0NzA0.html

 

 

# 6. 貝加爾湖(озеро байкал) ,安加拉河與葉尼塞河:

   世界最大最深的湖泊,位於伊爾庫茨克州和布亞特共和國之間,是西伯利亞的珍珠。其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里,最大深度到達一千七百多米,宛如一座海洋。這一座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藏有太多的不可思議。

   比如說棲息在湖中的動植物高達1800多種,而且其中的四分之三是在別處找不到的。這間接地證明了它是孤立而獨自進化的。而一般湖水的壽命通常在三萬年,但貝加爾湖的壽命竟然超過兩千五百萬年!它是如何能保有平常的八百倍壽命且絲毫不發生終結湖水生命的沼氣化現象?又是一大謎團。再說到水溫,年平均4度的低水溫,讓水中的含氧量大幅提高。因此在湖的深處能提供充足的氧氣以確保湖水的生態系平衡。

 貝加爾湖的美難以用言語形容  

         

里斯特揚卡                                                      討人喜歡的海豹

   伊爾庫茨克市郊70公里的斯特揚卡(Листвянка),是湖岸最知名的景點,古老的休養地。附近有個介紹貝加爾湖的生態學博物館(Байкальский экологический музей),展示著各種動植物標本並介紹湖的概況。其中胖胖的海豹討人喜歡。岸邊能吃到捕自湖裡的歐姆利魚(Омль),味鮮美。

    近年來岸邊開了不少私人民宿,接待來自各地的觀光客。住在岸邊能乘船遊湖和從事其他的戶外活動。

    靠近烏蘭烏德的那一邊也有不少景點。俄聯邦打算在未來幾年積極開發,吸引投資,將其建設成另一處觀光勝地。

 

  影音文件觀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1MjQyNjky.html

 

# 安加拉河與葉尼塞河

      

安加拉河                                                        葉尼塞河

   安加拉河(река ангара)為伊爾庫茨克市的命脈,此河自貝加爾湖流出後一路向北流去。河岸有許多歷史古跡和遊樂區。有趣的是:嚴冬期間零下40多度的嚴寒卻無法使其凍結,整條河水冒出潔白的水蒸氣,煙霧彌漫四周,十分迷人。

   葉尼塞河(Река Енисей)則為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的命脈,它長達三千多公里,市內有座橫斷兩端,全長2100米的市政橋(Коммунальный мост)贏得建築大獎而享譽國際。安加拉河在北邊和注入其中後,流向遙遠的北冰洋。

 

   有一個關於貝加爾湖,安加拉河,葉尼塞河的傳說:貝加爾湖水源豐富,有350多條河流入其中,但唯獨安加拉河自其流出。人們就這麼流傳著:

   老人貝加爾有350多個兒子但只有安加拉一個女兒。有一天,安加拉喜歡上了小夥子葉尼塞想跟他雙宿雙飛,但貝加爾卻不准,最後兩人偷偷地私奔,貝加爾一氣之下丟了粒石頭阻止卻為時已晚而望塵莫及。那塊大石依然佇立在湖中,當地人稱之為薩滿石(Шаман-Камень),而安加拉河最後流入葉尼塞河與其合流為一,象徵著姑娘投入情郎的懷抱,廝守終生。

 薩滿石

 

 

# 7. 鐵道始末

西伯利亞鐵路是鐵路工程史上的壯舉

   西伯利亞鐵路的全名是:(Транс сибирская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ая магистраль橫越西伯利亞鐵路大幹線的意思),沙俄在1873年遠東區海參威(弗拉迪沃斯多克)的開港之初,便計畫建設一條由莫斯科或聖彼德堡連接到該港口的鐵道作為連接歐亞的橋樑。

 

   1875年從莫斯科開始建設,然而翻越了烏拉爾山來到西伯利亞以後,工程受到嚴酷大自然環境影響窒礙難行。1891年,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拿著父皇的親筆詔書來到弗拉迪沃斯多克(海參威)舉行開工典禮並鼓舞士氣。儘管如此,嚴酷的環境依舊阻擾工程的前進。直到1895年才通到新西伯利亞,1898年,伊爾庫茨克一帶的後貝加爾線開通,1900年開通到了赤塔東邊的小城卡利姆斯卡婭。

       

                        鐵路修建的場景                                     酷寒環境下的作業難上加難

   然而想再向東邊連接到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卻遇上了更大的阻礙。冬季的嚴寒,夏季的酷熱,洪水暴發和凍土地帶都是重重困擾。沙俄當時得和滿清商議折衷對策。就是從赤塔開設穿越中國領土,經由滿洲,哈爾濱,綏芬河,到達海參威近郊烏蘇斯克的東清鐵道。自1897年開工,於1903年完成了連接莫斯科和海參威的路線雛形。

    翌年(1904)日俄戰爭爆發,貝加爾湖一帶的兵力輸送成了俄軍的命傷。湖邊一小段區間的中斷阻礙了兵力運輸,許多部隊來到伊爾庫茨克被迫止步。直到該年九月底開通但為時已晚。俄軍戰敗被迫讓出東清鐵道哈爾濱至旅順的營運權給日本。此後俄方積極投入建設從赤塔到哈巴羅夫斯克的國內線連接工程,直到蘇維埃革命爆發前的1916年,才克服了最艱難的大興安嶺路段而完工。也就是今日西伯利亞鐵路的原貌。

   在弗拉迪沃斯多克(海參威)火車站有一塊紀念碑上,寫著從莫斯科到終點海參威的運行公數。這條超越九千多公,橫跨俄羅斯八個時區的大鐵路,堪稱鐵路工程史的一大壯舉。

 

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巴姆鐵道)(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БАМ)的神秘境地

  巴姆鐵道的起點泰舍特

  所謂的巴姆就是貝加爾湖的B加上阿穆爾河(黑龍江)的AM的合成語。起點是伊爾庫茨克州的泰舍特(Тайшет),向東邊一路延伸,終點是韃靼海峽的蘇維埃港(Советская Гавань)。全長4300公里,穿越廣大原始針葉林和永久凍土地帶的特長幹線。又被稱為“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

  鐵路當初建設時,作為戰略運輸為主要的目的。從二次大戰前的1937年開工,不久隨著二戰的爆發而中斷。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正式投入建設,但由於環境的嚴峻而遭遇重重困難。終於在1984年全線開通,1988年全線投入營運。其中大部分為運送貨物的產業列車,只有三分之一的路線有電氣化,絕大部分為單軌。

 

# 8. 布亞特( Бурятия ):最北邊的佛教寺院

  從伊爾庫茨克出發再往東走幾百公里,來到和蒙古國交界的布亞特共和國的首都烏蘭烏德(улан-удэ)市。本地是蒙古系布亞特人的發祥地。

  本市舊名烏達寨。起源於烏達河,它和發源於蒙古的色楞格河在市內交匯,成為本市的命脈。而其拓荒的起始年代和伊爾庫茨克相近,1666年哥薩克騎兵在此地安營紮寨後逐漸發展成都市。

                 

 伊沃爾金斯基寺院                                           超大型的列寧頭像

  亞特人和蒙古人一樣信奉藏傳佛教,境內有不少寺院。其中最著名的是郊外的伊沃爾金斯基寺院(Иволкинский даацан)。建立於1946年,為當時蘇聯最大的佛教中心,寺院建築藏式風格,香火鼎盛。儘管蘇聯時期禁止宗教,但對於中亞及布亞特等少數民族卻很通融,令人玩味。

    此外,在市中心蘇維埃廣場,還有座超大型的列寧頭像,據說是世上最大的頭像,已列入吉尼斯(金氏)世界紀錄。

 # 恰克圖(кяхта):沒落的富翁城

   這座邊境城市和蒙古國阿拉騰布拉克隔著國境相望,是今日俄蒙兩國交界的公路口岸,也是昔日茶葉之路的重鎮。

   當時沙俄向清朝購買茶葉並進行各項貿易,這裡是沙俄的口岸,和對面清朝的買賣城相互輝映。許多俄國茶商都以此處為據點,把茶轉運至莫斯科。當然和清朝方面的供應商也有長期的交往。

                  

               18世紀的百萬富翁之城恰克圖                                  地方誌博物館內藏有許多史料和圖片

    對沙俄而言,這裡是茶葉的主要入口點,也是俄國茶商們聚集之地。長年來其貿易額占了全俄相當的比重,成為沙俄時期的經濟重鎮。故又有茶葉首都(чайная столица)或百萬富翁之城(миллонерный город)的稱號,在沙俄時期曾盛極一時。

   到了蘇維埃十月革命以後由於茶商們的撤離而急速地沒落,如今人口只剩4000多人。值得慶幸的是當地還留有昔日茶商們的府邸等古跡,地方誌博物館內藏有許多這方面的史料和圖片。為繁榮一時的茶葉之路留下了見證。

 布亞特共和國國旗

# 俄羅斯布亞特共和國(Республика Бурятия)

位置和面積:

  面積35.1萬平方公,屬泰加原始森林和高原交錯地帶。隔著貝加爾湖與伊爾庫茨克州銜接,東鄰赤塔州;西邊和圖瓦共和國;南和蒙古國接壤。

人口和民族分佈:

   人口96萬。其中首府烏蘭烏德市人口34萬。主要少數民族有布亞特族,塔塔爾(韃靼)族,鄂溫克族等等。 

 

# 風雲人物

 

# 特立獨行的富家拓荒者:安德列杜本斯基 (Андрей-Дубенский)

       他算是貴族中的異數,他的成就給與後繼者重要的啟示。

      16世紀末,當哥薩克騎兵隊葉爾馬克總督攻克了西比爾汗國,沙俄勢力首次進入嚴寒的西伯利亞。後繼的工作要如何進行,成了一大課題。那無盡的冰天雪地,有著無窮的資源和潛伏的危機(四處流竄的韃靼殘餘勢力伺機反撲),一切都是未知數。

  在這關鍵時刻,安德列杜本斯基的出現打破了僵局。

 

    他的出生年份不詳,大約是1590年代,來自弗拉基米爾系的古羅斯貴族家庭。幼年成了孤兒,在親戚家長大。自幼成長的環境就圍繞著許多少數民族,生活中自然地學會了和少數民族打交道的技巧並熟知其習俗。

    1623年,他喀山的遠房親戚被派遣到葉尼塞河流域出任務,他也一路同行並獲得長官的賞識。然而接下來的事業沒有進展,讓他感到枯燥乏味,於是自告奮勇地向沙皇進言,打算進一步探險並在該流域建造哥薩克騎兵隊的城寨碉堡。終於在1626年底,政府發佈了探險令,規定探險活動於翌年夏天進行。

 

   1628年夏天,安德列杜本斯基帶了50名哥薩克騎兵來到葉尼塞河流域(現今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他深知勢孤力單,先以修築堡壘為要務。

   經驗豐富,善於和遊牧民族打交道的杜本斯基先和附近的韃靼族拉關係搞親善,還於第二(1629)年派出使節向近郊的三大柯爾克孜族部落首領們拜訪問候。這種拜碼頭的策略很奏效。哥薩克騎兵城寨很順利地完成。另一方面,杜本斯基還和各個遊牧部落簽訂和平協議。憑藉著出眾的外交手腕,平和且圓滿地達成了開拓者的任務。

 

   據說,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名稱亦是杜本斯基所創。原意為美麗的懸崖(Красны-Яр)之意。杜本斯基為此地注入甚多心血。他那資源共享,合理分配利潤的主張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認同,也成了沙俄當局日後開拓西伯利亞的參考依據。在他卸任後,繼任的行政官為了獨佔當地的資源而對其誣陷,甚至建議當局撤銷他為當地所貢獻的一切。但不久遭到沙俄皇室平反,杜本斯基衣錦還鄉,繼承了親戚的產業而成為世襲領主

    如今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內,杜本斯基的銅像佇立在市中心。人們紀念這位超凡出眾的開拓先鋒。

 

 

# 為農奴們獻身的貴族革命家:十二月黨人(Декабрист)

 

   19世紀初,一些俄國青年貴族軍官受到民主浪潮的影響,對國內的農奴制和皇室專政極為不滿。他們成立秘密的革命組織,企圖改造國家。

 他們分別於1816和1818年成立了秘密組織,探索以軍事手段來推翻專制。

    1821年,P.I.佩斯捷利上校和N.M.穆拉維約夫上校分別創辦了南方協會和北方協會,分別起草了《俄羅斯法典》和《憲法》。主要的主張有廢除農奴制,人民議會等等。

 

 1825年,原任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十二月黨人決定在新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前,由S.P.特魯別茨科伊公爵領導起義。12月底,起義軍官率領3000多名士兵到達彼得堡參政院廣場。尼古拉一世立即調動軍隊,用大炮轟擊血腥鎮壓,殺害了不少聚集的群眾。彼得堡的起義傳到南方後,南方協會也隨之回應。不久也告失敗。沙皇政府對十二月黨人進行殘酷的迫害,著名領袖佩斯捷利、S.I.穆拉維約夫-阿波斯托爾、M.P.別斯圖熱夫-留明、P.G.卡霍夫斯基和K.F.雷列耶夫被判處絞刑,穆拉維約夫、特魯別茨科伊等百餘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役,大批士兵被判刑。這就是俄國歷史上著名的十二月黨人起義。

以十二月黨人事件為主題的油畫

 十二月黨人起義是俄國歷史上對沙皇專制制度的一次巨大的衝擊,它不同以往的以農民起義,無論是在文化教育、政治素養和遠見、鬥爭手段、組織能力等方面均優於前者。列寧把十二月黨人稱為“貴族革命家”、“貴族中的優秀人物幫助喚醒了人民”,並且把這一時期稱為貴族革命時期。

 十二月黨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不僅專注於理論和輿論,而且更致力於革命實踐。他們徹底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階級,背叛了維護自己的制度,自覺地流血犧牲,衝撞沙皇專政,加速了俄國的現代化。

 

 十二月党人身為貴族,卻為廢除自身的貴族特權而流血鬥爭,是十分令人欽佩的。然而更令人欽佩的,是十二月党人妻子們。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把愛情獻給自己丈夫的同時,又把青春、富貴、本是幸福的一生,無怨無悔地獻給了苦難的丈夫。為俄羅斯的解放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起義失敗後,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與"罪犯丈夫"斷絕關係,還專門修改了原本不准貴族離婚的法律:只要一提出法院立即批准。然而絕大多數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們堅決要求隨丈夫一起流放。尼古拉一世不得不讓步,但卻頒佈法令:凡跟隨丈夫的妻子不得攜帶子女,不得再返回家鄉,並永久取消貴族特權。可是結果呢?……

 

 十二月党人特魯別茨基的妻子葉卡捷琳娜·特魯別茨卡婭。她的馬車在風雪中奔馳了五個星期,來到貝加爾湖畔的伊爾庫茨克州時,州長奉沙皇的旨意勸她回去,她卻堅定地說:“縱然我會死去也沒有遺憾!我要去!我死也要死在丈夫身邊!” 

 亞歷山卓拉·穆拉維約娃整整鬥爭了一個月才獲准流放。當她丈夫穆拉維約夫在監獄裡會見從莫斯科趕來的妻子時,淚水奪眶而出:“我對不起你。你還是回莫斯科吧,我不願你與我一同受苦”,穆拉維約娃回答:“我要永遠跟隨你。讓我失去一切吧!名譽、地位、富貴、甚至生命!” 

 法國姑娘唐狄在巴黎聽說情人伊瓦謝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消息,火速趕到俄國,並向當局要求批准她到西伯利亞去與情人結婚。她得到了許可,他們結了婚,幾年後,在冰雪和疾病的折磨下,一對異國情侶倒在了西伯利亞的荒原。 

 嚴酷的環境,悲慘的生活,促使青年軍官瓦西裡·伊凡紹夫憂鬱和絕望。此時他的家庭女教師:法國姑娘尤米拉·列丹久給他寫了一封求婚信,並且來到了他的身旁……

  

   比起中國的祝英台或英國的茱麗葉,兩者呈現出的頹廢,懦弱和墮落。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們把愛情昇華到了最高點,她們所展現的不只是愛情,還有自由和解放。這個世間越低俗化,物欲化,她們的精神就越超凡脫俗,越高貴而聖潔。

 

 

# 叱吒風雲的蘇軍英雄:朱可夫元帥

如果二戰期間,蘇軍沒有這位大將。戰況可能極為不利。

 

  朱可夫元帥,全名: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1896年生於卡盧加州的農村家庭。童年生活十分艱苦。。1915年8月應徵入伍,進入騎兵部隊,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前線表現傑出,獲得兩枚格奧爾吉十字勳章,被提升為下士。

  十月革命爆發以後,朱可夫參加了紅軍,加入莫斯科騎兵第1師。1919年3月,他參加布爾什維克(蘇共前身),保衛年輕的蘇維埃。參加了消滅白俄匪幫(沙俄餘孽)的戰鬥。國內戰爭結束,他已被提升為騎兵連連長。

  1923年4月,年僅26歲的朱可夫晉升為騎兵第39團團長。1924年7月,再以優異成績考入列寧格勒高等騎兵學校進修。1924年到1930年間,朱可夫又進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此後一路高升,1931年2月晉升為騎兵第2旅旅長,1933年3月任騎兵第4師師長,1937年秋到1938年春為騎兵第3軍、第6軍軍長。

喀爾喀河戰役中的朱可夫(右)和喬巴山元帥(中)

  1939年9月,偽滿洲國日本關東軍在蒙古國邊境進行武裝挑釁,製造諾門罕事件,形勢緊張。朱可夫被任命為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司令員,指揮對日作戰。在短時間內成功地組織喀爾喀河戰役,以傷亡9000人的小代價,取得殲敵5萬餘人的巨大勝利。此戰朱可夫初露鋒芒,表現出高超的指揮和組織能力。凱旋後受到舉國讚揚,榮膺“蘇聯英雄”稱號。1940年5月,他提前晉升為大將,1941年1月,朱可夫擔任蘇軍總參謀長。

  1941年6月22日,德國出動550萬軍隊入侵蘇聯。德軍分三路進攻,三周內推進300—600公里。蘇軍倉促應戰,未能擋住德軍,丟城失地,損失慘重。7月下旬,德軍兵臨基輔,史達林(斯大林)下令死守,朱可夫力主放棄以保存實力,再圖反攻。史達林拒不接受他的建議,解除了其職務。兩個月後,西南方戰力被德軍包圍,70萬眾被圍殲,基輔淪陷。

   此後朱可夫的預備軍投入斯摩棱斯克會戰,朱可夫用10個師發起進攻,收復葉利尼亞,並向西推進了25公里。在斯摩棱斯克會戰中取得勝利。史達林(斯大林)十分滿意,他召見朱可夫,讓他重返前線。

   此時列寧格勒形勢嚴峻,朱可夫的決定是: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要守住列寧格勒。朱可夫當時說了句名言:不是列寧格勒懼怕死亡,而是死亡懼怕列寧格勒。列寧格勒絕不能失守!朱可夫迅速調整了部署,採取了種種防禦措施。他將包括艦炮在內的各種大炮集中在關鍵地區,統一使用。在敵人前進道路上構置了嚴密的炮火網,其中包括艦炮、高射炮和其他大炮。

  猛烈而密集的火炮網重創來犯的德軍,納粹傷亡慘重,血流成河。遂將兵力轉向莫斯科。史達林知情後馬上調朱可夫前往莫斯科。

  德軍企圖從三方面分割圍剿蘇軍主力,然後來個南北夾擊,準備在入冬前攻下莫斯科。朱可夫將已被沖散的各部集結起來,據守呈弧形來抵抗德軍的突擊。德軍的進攻速度急劇下降。11月7日清晨,莫斯科紅場上舉行了十月革命節閱兵儀式。全副武裝的紅軍威武地走過紅場,直接開赴前線。這向世界宣告:莫斯科是不可戰勝的。

  11月中旬,德軍再向莫斯科發起大規模進攻。兩個快速集團軍分別從南北雙方對莫斯科採用迂回突擊,卻被蘇軍識破而失敗。三路進攻均受挫,補給線太長,運力不足,人員和武器供應不上,又無嚴寒條件下的作戰準備,德軍士氣大降,而蘇軍則越戰越強,反攻的條件日益成熟。12月6日,朱可夫開始反攻,進展順利,德軍遭受嚴重打擊。12月8日,希特勒下令整個蘇德戰場轉入防禦。但德軍已無力堅守防線,被迫向西退卻。

   莫斯科會戰失敗以後,希特勒放棄全面進攻。1942年夏集結重兵於蘇聯南部,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實施重點進攻,企圖攫取石油、煤、糧食等重要經濟資源,切斷伏爾加河水運幹線。8月27日,史達林(斯大林)把朱可夫召回並派他前往當地。8月29日,朱可夫到達斯大林格勒制定了防禦和反攻的計畫。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雙方展開激烈的巷戰,德軍付出了慘痛代價。蘇軍浴血苦戰,死不棄城。

   朱可夫和總參謀長提出代號為“天王星”的反攻計畫,主張將德軍緊緊鉗制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在其兩翼實施強攻。11月13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批准實施“天王星”。蘇軍逐步緊逼,包圍了德軍33萬人。希特勒的解救被圍德軍計畫未能成功。1943年1月10日,蘇軍發起總攻擊,被圍德軍全部被殲。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輝煌勝利而結束。朱可夫因斯大林(史達林)格勒一役的卓著戰功而第一個被授予一級蘇沃洛夫勳章(以俄國偉大統帥蘇沃洛夫命名的勳章,是當時蘇聯最高的軍功勳章)。

   此後朱可夫乘勝追擊,先回到列寧格勒打破德軍封鎖,再於庫爾斯克戰役中擊潰德軍坦克雄師,蘇軍開始著手反攻。1943年9月,向西方反撲,同年11月解放基輔,1944年夏天的明斯克戰役大獲全勝,白俄羅斯全線解放。朱可夫決定不給納粹喘息之機,先解放了波蘭,1945年初,戰線向德國本土開展,兵進柏林。

   同年4月16日淩晨3時,柏林戰役打響.朱可夫用18000門各式大炮狂轟,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2日,德軍柏林司令率部投降。

   朱可夫於1946年4月10日回國,擔任蘇聯陸軍總司令。此時他的光芒已掩蓋過了史達林(斯大林),成為萬眾矚目的英雄。卻因為鋒芒畢露而被人陷害,非但失去了原有的殊榮,還經歷了遭受誣衊和降職的厄運。1958年3月,朱可夫正式退休。1974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葬於紅場的克里姆林宮牆下。

   朱可夫元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未被平反,直到1995年5月,俄羅斯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朱可夫的名譽才被徹底恢復,他的大型青銅塑像被豎立在莫斯科紅場附近的馬涅什廣場,當時的總統葉爾欽(叶利钦)為塑像揭幕儀式剪綵。偉大的英雄永留人民心中。

 

朱可夫元帥銅像

 

# 個人感想

 

穿梭在林海的西伯利亞鐵路

 

木造的東正教堂

 

冬天的雪景

 

玄妙無窮的人與地

 

嚴酷的自然保有著生息

  相對於今日全球許多地方嚴重失衡,暖化和出現異常天氣等現象,西伯利亞所受的影響就顯得輕微得多;蘇聯垮台初期,相對於莫斯科等大都市的混亂,西伯利亞還能保持某種程度的安穩。可能是嚴酷的自然環境所保有的成果。尚未過度開發給人類的生存保有了一線生機。所以俄羅斯的評論家曾經明言:“俄羅斯的未來在西伯利亞!”。

  對於沒經歷過嚴寒的人來說,零下十幾度的低溫就很夠嗆了。但對於土生土長的北方民族來說,不冷不夠勁,零下十幾度根本還沒到冬天。記得2007年的全球暖冬,西伯利亞的人們覺得冬天到底去哪兒了?

  蒙古人也有同樣的觀念,冬天要冷過零下20度才夠太平。他們的說法是:冷過零下20度所有細菌都死了就不容易生病,不夠冷的話反而容易滋生病源。

 

俄羅斯的大自然民族性格

   如果問到在地球上,和北方諸遊牧民族相處最為融洽的是哪個民族?答案肯定是俄羅斯!他們能掌控西伯利亞這麼久而維持穩定,絕對不是偶然的!

   有別於漢族千餘年來和各遊牧民族間的殺伐,征戰,統治和被統治,同化和被同化。俄羅斯200多年來在韃靼的枷鎖中,磨練出一套和遊牧民族打交道的特有竅門,讓對方欣然接受其管理卻又能保有各自的文化。如同葉爾馬克總督的剛,和安德列杜本斯基行政官的柔,剛柔並濟雙管齊下,打下堅實的基礎。和少數民族間的和諧程度遠比漢族來得強。

   筆者在蒙古的經驗:同樣一件事,俄羅斯人來處理就方便得多,蒙方的態度和意願也好得多。曾有位俄羅斯人向我透露:他有位蒙古熟人打算變賣礦產,希望透過他找尋俄羅斯買主。蒙古礦主寧可以低價賣給俄羅斯人,也不願出高價賣給中國人或韓國人。因為他們認為賣給俄羅斯人可以資源分享,而倘若賣給中國人或韓國人則利益完全被對方獨吞。

 

蘇聯不是偶然

  1917年蘇維埃革命,烽火延燒到中亞,原為沙俄屬國的烏茲別克三汗國和哈薩克三玉茲前呼後應共襄盛舉,蒙古也受其影響,借助蘇聯的贊助完成革命,並立即加入共產陣營。

  如今蘇聯雖然垮台,但俄羅斯和中亞蒙古,相互間依然保持著緊密的聯繫。沒有一個國家能完全獨立,依然需要相互扶除。不僅老一輩蒙古人懷念昔日的社會主義,中亞還有不少人想回歸昔日的蘇聯。可見蘇聯的形成絕非偶然,俄羅斯和中亞蒙古等遊牧民族的合作互動由來已久。

  反觀當初率先脫離蘇維埃的波羅的海三小國,獨立後不僅加入歐盟和北約,甚至千方百計地排擠居住在當地的俄羅斯居民。這些所謂的“歐洲人”,“西方人”和俄羅斯的關係形同水火,很不友善。

  儘管有比較相似的面孔,但意識形態卻南轅北轍。俄羅斯人自己也認為是不屬於歐洲的特殊人種,這或許是俄羅斯持續了好幾百年以來,和遊牧民族交融所形成的結果吧!

 

感謝圖片提供: www.svali.ru

詳細資料可參考: www.adrenalintravel.ru  www.baikalia.com 

 

上一篇: 蒙古國—草原數百年來的沉浮
下一篇: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