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翻译 繁体版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民俗文化
蒙古包和遊牧文化

蒙古包和遊牧文化

# 蒙古沒有“包”
   說到遊牧就讓人想到蒙古包這個世世代代伴隨遊牧民們的天幕。然而其稱呼有待商榷。因為[包]源自滿語,而且住在裡面的不限于蒙古族,包括中亞的各個遊牧民族都有類似的住居。個人以為,通稱為[氈房]應該是比較適當的說法。因為各族對自己的氈房都有獨特的稱呼,如蒙語稱之為格爾《гэр》,哈薩克語稱之為齊茲烏伊《киiз үй》。隨著環境的不同,各民族的遊牧方式和其所住的氈房也有明顯的差異。


氈房的組建過程

# 蒙語中氈房的結構與分類
    至今依然保存著傳統遊牧的,要數蒙古國,逐水草而居的傳統至今未改變。氈房便是牧民們生活的家,它伴隨著草場移動。然而在牧民們的世界裡,把氈房依照其樣式結構作了仔細的區分:
    蒙語中把設備完善,符合標準的氈房稱之為格爾《гэр》,而把規模小,較為簡陋的稱為奧渥赫《овоохой》。一般而言蒙古人住的氈房都是格爾,奧渥赫算是其他各族的氈房,從其結構可以看出兩者的差異。
    氈房共同的要素是週邊的木質籬笆,蒙語稱之為哈納《хана》。最小的格爾必須有4組哈納連接而成,上方用柳條連接成為圓頂,而在內部正中央必須有一對木質的柱子支撐。格爾依哈納的多少來決定其大小,一般的有5組哈納,最大的甚至能到9組。至於奧渥赫,不僅哈納的級數小,在中央也沒有柱子支撐,僅在週邊用繩索固定,或者在中央用繩子懸掛重物當成樑柱。
    從煙囪的位置也能區別,蒙古族的格爾,煙囪設在氈房的頂端正中央,奧渥赫的煙囪則擺在較偏離的位置。再從門的有無也能辨別,格爾必須得有門,而奧渥赫多半不用門,只把週邊的毯子剪兩道縫再向上卷就可以當門使用。
    在更換草場移動時,氈房必須拆解成各個部件,一般由駱駝或牛車背負運載。到達新草場後必須先整地,把地勢弄平了再組裝氈房,最後搬入所有家當。隨著時代的演進,牧民們有了車輛裝載,比以往要輕鬆便利得多。
 

新疆哈薩克族的氈房

# 內蒙古的現代化變遷
   有鑒於草場維護及生態保育等因素,多年來中國實行定點放牧及圈養,傳統的遊牧幾乎很少見了。氈房一般大多用來當作旅遊設施,自然其構造也作了很多改變。
   像在內蒙,很多旅遊區的氈房有都是水泥砌成的小園屋,有的把內部一半的空間加高可以讓人休息或住宿。牧民們有自己的房子住,牲口養在家的庭院裡,真正利用氈房的比例不高。
    想看傳統的氈房,夏季的機會比較大。如烏魯木齊南山牧場的哈薩克牧民和錫林浩特市郊的蒙古牧民,在夏季更換草場時會住進其中並在附近搭建一些給遊客們作為住宿之用。在當地過夜,可以體會到牧民生活。總而言之,無論是蒙族哈族或其他少數民族,遊牧的方式雖變其傳統依然保持著並世代相傳。
 

內蒙古旅遊地的水泥式氈房

# 環境迫使哈薩克斯坦改變
     關於哈薩克斯坦,有這樣的評語:《哈薩克斯坦的哈族還不如中國和蒙古國的哈族來得地道!》,除了母語的生疏外,傳統遊牧文化的疏遠也是一大主因。蘇聯時期由於把哈國中北部的廣大草原當耕作地種植小麥,不少牧民隨之轉業,牧民的比例因此大幅減少。再加上蘇聯解體後來自政府的補助又縮水,導致如今的牧民所剩無幾。傳統遊牧生活當然也被迫改變。如今在哈國只有少數地域能見到牧民和氈房,反倒是中國新疆和蒙古西部的哈薩克族,還保有著傳統的遊牧文化和氈房。
 

哈薩克斯坦南部空蕩蕩的草原

# 高山遊牧的典型
    吉爾吉斯,正確的念法應該是柯爾克孜(кыргыз),指的是四十個部落,就是四十個部落的民族的意思。在中亞目前比較保有遊牧傳統的應該算是吉爾吉斯斯坦了。但由於地形的因素,其放牧的形式較特殊。高山環繞的吉國,放牧依照季節不同而選擇牧場。夏天習慣把牲口往山上趕,到了冬天再趕下山。馬,自然成為了居民們出入山地的代步工具。夏天牧民們在野外搭建氈房生活,而冬天則住在可燒火取暖的屋內。而其氈房的規模依照蒙古的標準稱不上是格爾,只是小型的奧渥赫。它之所以簡便,也是為了移動時的方便吧。
 

吉爾吉斯斯坦夏天高山放牧的情景

# 沙漠裡的竹簾
    至於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由於地處沙漠和綠洲,長年來早已開始定居生活,遊牧已不復見了。牧民們比例少,只能在小範圍內定點放牧。然而氈房依舊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多半被用來當做旅遊度假或餐廳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土庫曼的氈房相當別致,由於地處沙漠,其週邊的部分用竹子圍成以增添涼意(被稱為“卡拉烏伊”,意為黑屋的意思)。很有特色。
   

   

 烏茲別克斯坦沙漠裡的氈房

 土庫曼斯坦竹簾圍成的氈房


  # 就地取材
    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布亞特受了哥薩克騎兵的影響,住進木造房屋,也順便把原來的氈房以木材來建造,拼成類似圓形的模樣。只是這種木造的氈房不具備移動和遊牧的功能。當然,現在也只能小範圍放牧,傳統的遊牧也不存在了。

亞特的木造氈房

标注:因受到繁简字体转换的限制,上述标有颜色的正确字样为简体版

# 同名不同形
   塔吉克族是生活在中亞最久的民族,有波斯和亞利安人血統的他們,隨著地域有很大的差異:
住在新疆塔什庫爾干自治縣的塔吉克族,就過著高山上半農半牧的傳統生活。有自己的氈房和遊牧世界。
    然而在塔吉克斯坦。牧民的比例很稀少。除了帕米爾高原外,幾乎看不見遊牧。根據當地人說:塔吉克族以農耕為生,不住氈房的。幹牧民的大部分是其他民族。有人認為:兩者其實並不屬於同一民族(因為語言差異很大)。
    中國新疆的塔吉克族和塔吉克斯坦東部帕米爾高原的少數民族比較類似。有著高山遊牧的傳統。而塔吉克斯坦境內的塔吉克族則是農耕民族。他們告別遊牧生活太久了,只有傳統的馬上競技還傳承著。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代,氈房在各遊牧民族的世界裡佔有不可取代的分量。也正因為如此,各地的博物館內都有關於氈房和遊牧生活方面的介紹。證明了中亞和蒙古都出自於遊牧民的文化脈絡。


# 遊牧與定點放牧
    兩者的差異主要在於人的移動,前者依據氣候草場而選擇理想的地點,後者由於有固定的住所而限制了移動的範圍。儘管如此,遊牧並非經常移動,其範圍也有一定的限度,而定點放牧也必須天天讓牲口外出活動。所以本質上兩者差異不大。一般而言,牛比較有定時回家的習性,羊則需要驅趕。黃昏後牛羊回家聚集在一塊較好照料,唯獨馬需要個別拴住或用繩索(蒙語叫作出杜爾(чөдөр))綁住其前腳,以防止其走遠或走失。

 為防馬走失必須用繩索拴住前腳

# 擠馬奶
    擠奶是女性們的活兒,筆者見過實景。女主人牽著小馬到母馬的身邊,讓小馬吸幾口母乳,立刻拉開小馬迅速地擠奶,一般而言,母馬沒見到自己的孩子是不會出奶的,所以必須用小駒子來引誘。

  正在擠駱駝奶的土庫曼婦女

# 遊牧的專業術語
   遊牧民的世界,對於馬牛羊駱駝等家畜,按照年齡,性別,顏色作了詳細的區分。如幾歲的牛,什麼顏色的馬,小羊羔,小駝羔等等,都有特殊的叫法。這些專業名詞如果不從事遊牧是無法瞭解的。就連當地人也很陌生。這也是先祖們幾千年來遊牧生活所積累的心得及智慧結晶。

 

 

共:1页